BOSS 直聘(HK2076),这个承载着千万年轻人职业梦想的平台,为何会一次次因 “涉黄” 话题站上风口浪尖?近期,求职者 “王怡香” 的应聘记录截图在网络疯传 —— 简历里 “曾承受领导 45 分钟剧烈撞击” 的露骨表述,对话中直白的 “就是 papa” 等字眼,让 #曝 BOSS 直聘再次涉黄 #的话题迅速引爆热搜。尽管平台紧急封禁涉事账号,但公众更关心的是:为何这类事件总在同一平台反复上演?
风波再起:“王怡香” 事件撕开旧伤疤
翻开 BOSS 直聘的舆情档案,“色情招聘” 的阴影从未真正散去。2022 年,就有媒体暗访发现,北京、上海等地企业打着 “董事长助理”“生活助理” 的旗号,在平台上发布实质为性交易的招聘信息。当时平台回应 “封禁涉事企业 + 全面排查”,可整改效果显然未达预期。
2024 年,“西安一女生称应聘总助被要求陪睡” 的爆料再次刺痛公众神经,涉事企业虽被处理,却没能挡住类似事件的重演。此次 “王怡香” 事件中,如此直白的低俗表述能绕过审核系统,让用户不禁质疑:平台的内容防火墙究竟在哪里?
内容审核:看似严密,实则漏洞百出
在“王怡香” 事件的截图面前,平台所谓的 “AI 审核 + 人工核验” 机制显得苍白无力。那些带着明显性暗示的表述,既未触发关键词过滤,也没被人工审核拦截,最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招聘对话中。
平台方辩解称“信息隐晦难以识别”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更像是审核系统的 “选择性失明”。要知道,用户隐私保护与内容审核本是两码事 ——“最小必要原则” 不能成为放任低俗信息传播的借口。当技术防线沦为摆设,人工审核又流于形式,求职者就只能暴露在潜在风险中。
运营短板:高风险岗位成监管盲区
打开 BOSS 直聘搜索 “助理”“秘书” 类岗位,不难发现这类高频出现风险信息的岗位,恰恰是平台监管的薄弱环节。企业入驻时的证照核验流于表面,甚至有不法分子冒用正规公司信息发布违规招聘;所谓的 “身份认证”,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手机号验证层面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的“灭火式运营”:每次舆情爆发后才紧急封号、下线岗位,却鲜见主动排查高风险领域的动作。这种 “不出事不整改” 的消极态度,让 “色情招聘” 如同割韭菜 —— 处理一批又冒一批,始终无法根治。
财务隐患:付费模式埋下的监管隐忧
自 2014 年创立伊始,BOSS 直聘便以颠覆性的招聘模式崭露头角,接连获得顺为基金、今日资本、腾讯等行业头部机构的多轮战略投资。2021 年,公司成功登陆纳斯达克,完成赴美上市;2025 年 7 月 4 日,BOSS 直聘正式在港交所挂牌,实现 “双重上市” 战略布局。
2014-2024 十年间,BOSS 直聘实现业绩与 MAU 双维度高速增长,2024 年表现尤为突出:Q1 平均 MAU 达 4660 万,同比增长 17.4%;全年营收达 73.56 亿元,付费企业客户数量突破 610 万大关。
然而,在亮眼的业绩表现之下,BOSS 直聘 “企业付费优先” 的运营模式正引发行业深度审视。作为平台核心盈利支柱,企业客户发布的招聘信息是否存在差异化展示策略,成为市场关注焦点。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该平台收录的 7000 余条相关投诉中,超过 60% 涉及会员退费争议,这一数据客观反映出平台在用户权益保障层面存在显著短板。当商业运营重心过度偏向企业端,不可避免地出现 “重营收增长、轻内容监管” 的运营倾向。究其原因,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可能导致企业客户流失,而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虽能维持短期营收增长,但长期来看或将对平台声誉和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。
对于千万求职者而言,平台的价值从不是冰冷的信息撮合,而是安全与信任的坚实屏障;未来,BOSS 直聘若想重建防护体系,真正筑牢求职者的权益防线,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查漏补缺,更是从商业逻辑到运营理念的深层革新。
毕竟,能行稳致远的平台,从来都深谙一个朴素的道理:唯有守住安全的底线、托住信任的根基,才能在行业的长跑中抵达真正的远方。